查看原文
其他

《百问百答说范蠡》43:范蠡为何要“三散千金”

文化影响力特邀作者 文化影响力 2022-03-29

【编者按】为了更好地弘扬范蠡文化,“文化影响力”微信公众平台决定开设“蠡学研究”专栏,把最好的范蠡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。

    范蠡(约前520年-前446年),字少伯,春秋楚国宛(今河南南阳)人,著名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、外交家、教育家、经济学家、实业家。他事越二十余年,助勾践兴越灭吴。功成之后,辞官经商,成为亿万富翁,民间尊其为财神、商圣。他三散千金,资助穷人,又是中华慈善鼻祖。他“忠以为国,智以保身,商以致富,成名天下”,几近完人。

    南阳籍在京文化学者夏廷献先生,自1992年开始研究范蠡,先后在《人民日报》《解放军报》等报刊发表系列文章。1994年7月在《新剧本》发表六幕历史剧本《商圣范蠡》,是把范蠡冠以“商圣“头衔的第一人。 

   《百问百答说范蠡》是夏先生1992至2018年研究成果的汇集。该书分条析理,旁征博引,古为今用,对我们全面了解范蠡文化大有裨益。征得先生同意,本号“蠡学研究”专栏近期将连载该书,以飨读者。


   《百问百答说范蠡》从读者阅读兴趣出发,采用“问题式”文体——百问百答,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上大夫、上将军范蠡智勇双全的完满人生,阐述了范蠡的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哲学、外交、教育、商业、经营等光辉思想,探讨了姜子牙、百里奚、管仲、老子、孔子等圣人思想和业绩对范蠡的影响,在与文种、伍子胥、孙武、子贡、白圭、吕不韦、张良、刘基、诸葛亮等风云人物的比较中,展现了范蠡兴国富家的卓越才能和实践,揭示了范蠡特立独行的人格,论述了范蠡的历史功绩和研究范蠡的现实意义。是用“准学术”方法研究历史人物、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尝试性作品。


   百问百答题说范蠡,总有一个问题你会感兴趣。






夏廷献《百问百答说范蠡》43——


范蠡为何要“三散千金”


范蠡“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,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,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……”是太史公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明确记录的。


范蠡为何要“三散千金”?笔者曾论及他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成功。现在看来,这种看法不能说错,但有点简单化了。


纵观范蠡“三散千金”帮助周边穷人的举动,觉得对范蠡这种行为,有必要重新加以认识。


范蠡不是一次,也不是两次,而是三次把自己挣到的千金,无偿分给穷朋友以及和自己沾亲带故的人,说明他不是“做样子”,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举动。


由“三散千金”的不争事实推测范蠡的想法,大体有以下四点:


第一,改变商人的社会形象。


范蠡时代,社会阶层是仕、农、工、商。商还不叫商,叫“末”。“末”者,最后、终了之意,和“始”相反。总之,是社会阶层的末等。加之一些“末”人,利欲熏心,不讲诚信,蒙坑拐骗,落下了“奸商”之名,形成了“无商不奸,无奸不商”的社会意识。人们离不开商人的物流运作,但又对商人挖空心思掏自己腰包的印象不好。总之,商人的“口碑”不好。范蠡三散千金,意在改变人们对商人的印象。


第二,取利于民要回报于民。


商人做生意,无论规模大小,无论从事什么行业,一件商品从上游中游到下游——生产原料、加工成品、进入流通等各个环节,都离不开人——劳动者的贡献,首先是出卖体能和技能,然后是购买消费。也就是说,商人的利,是从民众那里取得的。商人获利之后,一是扩大经营规模,以获得更大利润;二是添置不动产——购买土地起房盖屋、修筑陵墓等;三是花钱进入仕途确保既得利益;四是花天酒地拼命消耗死不能带走的钱财。真正认识到利来自民,应该回报于民的智慧商人不多。范蠡认识到了,所以才三散千金。

第三,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稳定。


范蠡敬仰的前辈管仲说过:“仓禀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”(《管子•牧民》)——仓库里有充足的储备,人就能知道讲礼貌;丰衣足食人就知道荣誉和耻辱,社会自然也就安宁了。这句话反过来的意思就是,仓库空荡,人们贫穷,为了生存活命,就不会顾及礼仪廉耻,偷盗抢劫、图财害命等危害社会安定的现象就发生了。尤其是同一地域,贫富悬殊太大,加之富者钱财来路不正,贫者就会产生仇富心理,一有适当机会,就会揭竿而起,杀富济贫。“均贫富”成为历史上农民造反的起因和动力。因此,先富者只有帮助贫者,使其也富裕起来——也就是说,走共同富裕之路,社会才能稳定,富者也才能惬意安享富裕生活,而不是提心吊胆度日如年。范蠡认识到了共同富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,三散千金,帮助“陶”地乃至周边国家的穷人(例如鲁国的穷汉猗顿),使“陶”地成为经济繁荣、社会安定、人们向往的地方。人们尊敬陶朱公,爱护陶朱公,他自然也能够无忧无虑的安享晚年,寿终正寝。


第四,开创一种社会行为准则。


社会运行,一靠法制强制,二靠道德规范,三靠利益驱动。其中“道德规范”的“德”字,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生活及行为准则。它不是强制的,也不受利益干扰,完全是一种自觉行为——所谓公德、品德、品行等。这种“社会行为准则”是保障社会机器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“润滑剂”。而这种“润滑剂”的形成,则需要哲人的“德化”教育和贤人的率先示范。治理过国家的范蠡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,三散千金,以一而再、再而三的慈善行为,告诉世人,富者要仁爱,慈悲为怀,给穷者送去人间温暖,才能逐步形成一种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”的良好社会风气。范蠡这样做,实际上是为了开创一种社会行为准则。

范蠡“三散千金”的做法,意义重大,影响深远,有口皆碑。以至于他身后四百多年的太史公司马迁都受到了感动,把汉语言文字中最美好、最高尚、最纯洁的“德”字送给了他,赞赏他三散千金帮助穷人的崇高行为是“富好行其德”。纵观历史长河,范蠡的确是履行“德”字的旗帜,诠释“德”字的楷模。一位德高望重、德泽广布的智者。民间把他当财神敬,是很有道理的。


夏廷献先生所著部分图书


往期回顾(点击即看)

《百问百答说范蠡》序:范蠡研究的先行者

28:范蠡发现并运用的“市场营销规律”是怎么回事

29:范蠡是天文学家和建筑学家吗

30:范蠡是一位教育家吗

31:范蠡是中国海军的鼻祖吗

32:越王勾践剑是范蠡监造的吗

33:范蠡是楚越两国物质文化交流的使者吗

34:范蠡的农道思想是什么

35:范蠡治国治家的七策是什么

36:范蠡为何要辞官经商

37:范蠡离开越国后干了些什么事

38:陶朱公商训和理财十二则的内容是什么

39:杆秤、升斗、手语是范蠡发明的吗

40:范蠡是如何发家致富的

41:范蠡的《养鱼经》说了些什么

42:范蠡在什么地方写的《养鱼经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